科普园地

THIS NAME

科普园地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科普园地 >> 正文

大气甲烷科普

发布日期:2025-06-15    作者:贺子越 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:

一、大气层分层结构
  1. 对流层
    • 位置与范围:是最底层,紧贴地球表面。其厚度随纬度变化而不同,在低纬度地区平均厚度约为17 - 18千米,在中纬度地区平均厚度约为10 - 12千米,在高纬度地区平均厚度约为8 - 9千米。
    • 特点:是天气现象的主要发生地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,平均每上升100米,气温下降约0.6℃。这是因为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,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。在这个层次,空气对流运动旺盛,云、雨、雾、雪等天气现象基本都发生在这里。
  2. 平流层
    • 位置与范围:位于对流层顶部以上,厚度大约在50 - 55千米左右(不同纬度和高度有所不同)。
    • 特点:含臭氧层,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,使平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。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,气流平稳,利于高空飞行。而且,臭氧层如同地球的保护伞,有效阻挡了过量的紫外线,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,避免生物遭受基因突变等问题。
  3. 中间层
    • 位置与范围:处于平流层之上,高度大致在85千米左右(不同资料和测量方式稍有差异)。
    • 特点:是大气最冷的层次,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。在这个区域,大气密度已经比较稀薄,但由于仍有部分气体分子存在,流星体进入大气层后会在中间层附近因与大气摩擦而发光,形成我们看到的流星现象。
  4. 热层
    • 位置与范围:高度范围在85千米以上至大约700千米左右。
    • 特点:温度极高,可达数千摄氏度。这是因为热层中的气体分子吸收了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,如紫外线和X射线等高能辐射,使得内能增加,温度升高。而且极光主要发生在热层,当地球磁场捕获的高能带电粒子与热层中的气体分子碰撞时,就会产生绚丽多彩的极光。国际空间站也运行在热层的底部附近区域。
  5. 逸散层
    • 位置与范围:位于热层之上,是大气的最外层,高度没有明确的上限,逐渐过渡到星际空间。
    • 特点:大气极其稀薄,气体分子可逃逸入太空。在这个区域,地球大气与外太空环境相互交融,部分气体分子由于受到地球磁场和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,可能会逐渐逸散到宇宙空间中。
二、研究大气污染的意义
大气层分层结构是我们理解气候和污染的基础。通过研究大气污染,可以了解污染物在不同大气层中的传输、扩散和转化规律。卫星技术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,利用卫星携带的先进遥感仪器,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大气污染监测。例如,可以监测气溶胶、温室气体(如二氧化碳、甲烷等)的浓度分布和变化情况。研究大气污染关乎人类的生存健康,长期暴露在污染的大气环境中,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、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健康问题。同时,它也影响生态平衡,如酸雨会破坏土壤、水体和植被等生态系统。甲烷作为一种 “短期气候炸弹”,其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很多倍,在大气中停留时间相对较短(约10年左右),但在这段时间内对气候变暖的贡献很大,所以精准监控和快速减排甲烷是遏制气候危机的关键行动之一。

103D37


下一条:基于TROPOMI和XCH4梯度的甲烷排放估算结果

关闭